灯笼的来源与传说

来源:意树彩灯  发布时间:2017-10-29  浏览:4190
    灯笼与国人的生活可谓是息息相连。无论是庙宇中,还是家园里,每逢元宵佳节便处处张挂灯笼。仔细推算,我国有灯的历史是秦汉以后的事,而有纸扎灯笼却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才有的事。灯龙,不仅用以照明,往往也是一种象征。比如,民间做新娘灯(即宫灯)就代表婚礼喜庆;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;伞灯(字姓灯)是因“灯”与“丁”语音相同,意味着人丁兴旺。所以,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,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。再有就是迎神赛会上,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灯笼。正是这种习俗的延续,才使灯笼有了越来越多生活和理想的含义。

    相传,元宵灯节源起于汉武帝时期。话说这一年的元宵节前夕,有个宫女名叫元宵,正当人们热闹之际,她却郁郁寡欢,非常思念远在家乡的父母和小妹,然而官深禁严,无论如何是外出不了与父母和小妹相会的。
    正当此时,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出现了。此人虽然个子矮小,但足智多谋,且风趣滑稽很得众人的欢喜。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,以往官娥彩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,当皇帝怪罪时,他总是上前求情,因此宫娥彩女都对他非常敬爱。
    这天是腊月十四,刚下了几天的雪,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。刚进园门,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地向御井扑去,他慌忙上前拦救。一问这宫女叫元宵,家住在长安郊外的西北山上,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。自家人把她送进宫来,每逢年底岁首,她思念亲人,心如刀绞。这几日风寒雪大,她不由得又想起了父母和小妹在家的艰辛,心想既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,倒不如一死,便来投井。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,便安慰了一番,劝解了一阵,答应想办法让她与父母和小妹见面团聚。
    几日之后,东方朔便设下了一个巧妙的计策,以成全元宵姑娘与父母、小妹相见。于是,他先散布谣言,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,一下子引起城里和宫内一片恐慌。之后,他又问武帝献计,说十五夜宫廷内的各等人员需一律外出避灾,满城大街小巷,庭院屋门,都得挂上红灯,营造出满城大火的景象,这样才能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。
    武帝允诺,这样宫女元宵姑娘便在十五元夜趁机与父母和小妹相会。从此,每逢正月十五各地都要放灯便逐渐成习,这一民
俗也就日久天长地流传下来。

唐王闹花灯

    当然,要讲清花灯文化的底蕴和渊源,在众多涉及花灯传说的民间戏曲折子戏中就有许多有趣的故事,而且流传甚广。比如,在民间耳熟能详的“唐王闹花灯”的故事,就是一则描述大唐花灯繁盛的故事。
    着要先从唐代演义“薛刚大闹花灯”的故事讲起。这里提到的薛刚,是唐代演义“薛刚反唐”重的主人公,薛丁山的第三子。据说他率领各路人马反抗武则天,在恢复李唐王朝中立过汗马功劳。人物的历史原型,就是薛嵩,即薛仁贵之孙。他为人豪迈,臂力、骑射闻名,后投安禄山叛军,累战有功。因而,在历史书籍的评论上,薛刚往往被描写成真正的义士。
    话说,上元节这一天,薛刚未到日落即出王府,带领家将沿街看灯。此时灯棚尚未点灯,薛刚见没甚好看,竞上酒楼吃起酒来。他独自开怀畅饮,直吃到月上东山,方牙叫家将算还酒钱,出得店门。这时间早已灯火满街,换了一番世界,红红火火、热闹非凡,把一座长安城变成了一个花灯的海洋。男男女女,老老幼幼,若土若俏,或行或止,纷纷攘攘,挨挨挤挤,都出来步月观灯。且说,那鲁王门前的灯,是八仙上寿、王母蟠桃;越王门前的灯,是八蛮进贡;两辽王门前的灯,百兽灯中挂麒麟灯;江夏王门首,是百鸟凤凰灯;胡国公门首,是八仙过海灯。其余各亲王大臣门首,俱是稀奇故事灯。皇城内花灯更盛。五凤楼前,搭起一座彩山灯,高有六丈,俱用五色彩缎扎成,顶上用黄金瓦,四面俱以珍珠白玉砌成,中间挂一金龙灯,以金钱扎成龙鳞,周围张挂外邦所贡奇珍宝玩珠灯,何止几千盏。正面黄金匾上,用明珠穿就四个大

收藏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