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民族古代便有了大型灯展,

来源:意树彩灯  发布时间:2017-11-23  浏览:3730

刚刚过去的元宵节,在中国古代就是非常重要的节日。自隋唐以来,就有大型灯展、猜谜、歌咏、放烟花等元宵晚会活动。虽然古代没有现代众多的科技手段,但在这个万人空巷的节日里,古代的灵工巧匠们仍别出心裁,玩出了许多在当时堪称“高科技”的花样。

  唐代灯轮高60米

  在唐代,都城长安实行的是宵禁制度,但是元宵节前后几日内,却特许解禁,可以放三夜花灯,称之为“放夜”。唐代的生产力发达,社会富庶,人们安居乐业,加之长安人口达百万之众,是当时世界上最大、人口最多的城市,因此元宵夜的灯展盛况空前,就不足为怪了。那时候,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走出坊门,观赏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,以致车不能掉头,人难以转身。古籍《雍洛灵异小录》记载:“唐朝正月十五夜——灯明如昼,山棚高百余尺,神龙以后,复加俨饰,士女无不夜游,车马塞路。”

  大唐的千家万户乃至皇帝老儿一起出来观灯,这看的是热闹更是新奇。新奇何来,靠的是“高科技”。在手工业已经很发达的唐代,各类工艺的制作水平大幅提升,为元宵节的观赏提供了不少新花样。据唐张鷟《朝野佥载》记载:唐睿宗先天二年( 713年) 正月十五,在安福门外做一巨型灯轮,高达二十丈,上边缠绕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缎,用黄金白银作装饰,灯轮悬挂花灯五万盏,如同五彩缤纷、霞光万道的花树一般。试想,这二十丈就是六十米高,灯光璀璨、美轮美奂的灯轮在空中旋转,整个一“摩天轮”呀,可见当时的工艺水平确非一般,就是今天看来也会惊呼其制作精巧别致的。

  玄宗时更胜一筹,出现了堪称奇技的“灯树”、“灯楼”等更加别致的产品。据郑处诲《明皇杂录》记载:唐玄宗时,南方工匠毛顺,善于巧思设计,以缯采结为灯楼。这座灯楼广达二十间,高达一百五十尺,灯楼上悬挂着珠玉、金银穗,微风吹来,金玉铮铮作响。灯上又绘龙凤虎豹,作腾跃之状,栩栩如生。整个灯楼设计构造可谓巧夺天工!另外,五代王仁裕的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记载:杨贵妃的大姐韩国夫人更独出心裁,请匠人制作了“百枝灯树”,高达八十尺,将其“树之高山,上元夜点之,百里皆见,光明夺目也”。民间花灯也是花样层出不穷。以至于长安城中彻夜辉煌如昼。唐代文学家苏味道在《正月十五夜》诗序中写道:“京城正月望日,盛饰灯火之会,金吾弛禁,贵戚及下里工贾,无不夜游。车马骈阗,人不得顾,王主之家,马上作乐,以相夸竞,文士皆赋诗以纪其事。”诗云:

  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

  暗尘随马去,明月逐人来。

  游骑皆秾李,行歌尽落梅。

  金吾不惜夜,玉漏莫相催。

  这首诗把唐代元宵夜灯火的盛况和游人的兴致描述得淋漓尽致。在元宵节的风俗影响下,唐代日常照明灯具革新不断,花样翻新。一些王公贵族用木雕成侍婢形象的灯架,称之为“灯婢”。据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记载:“宁王宫中,每夜于帐前罗木雕矮婢,饰以彩绘,各执华灯,自昏达旦,故名之为灯婢。”可见那时的灯光照明等技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,也难怨唐代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。

宋代用上了人工喷泉

  到了宋代,元宵节还延长了放灯时间,唐代元宵节是“上元前后各一日”,即十四、十五、十六三日,而宋代又增加了十七、十八两日。不仅如此,宋代在花灯的制作水平上比唐代更为先进。宋代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对首都东京(开封)元宵节盛况进行了详细的叙述。当时开封府甚至出现了灯山,可见规模之大和制作水平之高。元宵节期间,开封府在中心街搭起彩棚,张灯结彩,叠成山林形状,称之为“灯山”,灯山点燃之后,万灯齐明,“金碧相射,锦绣交辉”。灯山上还彩绘神仙的故事。而皇宫内的“灯山”更是奇妙多姿。以彩带结成文殊菩萨跨狮子、普贤菩萨骑白象的形象,特别令人惊奇的是菩萨手臂能活动自如,五个手指就是五条水道。工匠们用辘轳绞水,送到灯山上的木制大水柜中,按时放水,水从佛像的手臂绕出,飞流直下,喷珠溅玉,状如瀑布。显然,这是我国最早的人工瀑布和喷泉技术。灯山的设计是综合艺术,其复杂和智巧可谓登峰造极。

  南宋预赏元宵的时间比前朝还长。据宋周密《乾淳岁时记》记载:南宋时,从九月赏菊灯之后,就开始试灯,做“预赏元宵”,一入新年正月,“灯火日盛”。那些宫廷诸司官吏们对元宵灯火“竞出新意,年异而岁不同”。正因为如此,南宋民间花灯也是式样翻新,品种极多,一个比一个技巧先进。在众多的灯式中,苏州进奉的花灯用五色玻璃制成的灯圈片大者直径达三四尺,上面绘山水、人物、花卉、翎毛等种种奇异形象。而福州进奉的灯又高一筹,用白玉制成,“显耀夺目,如清冰玉壶,爽彻心目”。还有一种新安县进奉的花灯更是奇异,巨大的灯圈全用玻璃制成骨架,内燃灯烛后,明亮无比,为花灯中一绝,被称做“无骨灯”。周密在《武林旧事》卷二记载了此种花灯的制作细节:“所谓‘无骨灯’者,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,内之烧缀,及成去粟,则浑然玻璃球也。景物奇巧,前无其比。又为大屏灌水转机,百物活动。”

  明清胜在烟火和冰灯

  元宵节燃放烟火是从唐宋开始兴起的,宋代不仅制成炮仗,而且制作烟火。据宋周密《乾淳岁时记》记载:“宫漏既深,始宜放烟火百余架,于是乐声四起,烛影纵横,而驾始还。”不但宫中放,民间也放。

  到了明代,烟火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,元宵节燃放烟火成为主流。在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四十二回《豪家拦门玩烟火,贵客高楼醉赏灯》中描写了西门庆一家所放的烟火,就代表了明代烟火的高水平。“都说西门大官府在此放烟火,谁人不来观看。果然扎得停当好烟火,但见:一丈五高花桩,四围下山棚热闹。最高处一只仙鹤,口里衔一封丹书,乃是一枝起火,起去萃山律一道寒光,直钻透斗牛边。然后正中一个西瓜炮迸开,四下里人物皆着,醏剥剥万个轰雷皆燎彻!彩莲舫,赛月明,一个赶一个,犹如金灯冲散碧天星;紫葡萄,万架千株,好似骊珠倒挂水晶帘箔。霸王鞭,到处响亮;地老鼠,串绕人衣。琼盏玉台,端地旋转好看;金蛾银蝉,施逞巧妙难移。八仙捧寿,各显神通;七圣降妖,通身是火。黄烟儿,绿烟儿,氤氲笼罩万堆露;紧吐莲,慢吐莲,灿烂争开十段锦。一丈菊与烟兰相对,火梨花共落地桃争春。楼台殿阁,顷刻不见巍峨之势;村坊社鼓,仿佛难闻欢之声。货郎担儿,上下光焰齐明;鲍老车儿,首尾迸得粉碎。五鬼闹判,焦头烂额见狰狞;十面埋伏,马到人驰无胜负。总然费却万般心,只落得火灭烟消成灰烬!”

  《金瓶梅词话》描写的炮仗及烟火名称之多,以及对元宵花灯烟火的生动描述,令人叹为观止,这不仅说明了西门庆的生活奢华,也展现了明代烟火的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。由此可以想象明代元宵期间的种种豪华和当时科技应用的盛况。

  清代烟火继承了宋、明的“各色烟火,竞巧斗奇”。在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》中记载的有盒子、花盆、烟火杆子、穿绒牡丹、水浇莲、金盘落月、葡萄架、旗火、二踢脚、飞天十响、五鬼闹判、八角子、炮打襄阳城、天地灯等诸多种类的炮仗和烟火名称,足见当时烟花技术的发达程度。清人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中也记载:当时爆竹有双响震天雷、升高三级浪等;还有响而不起于地上盘旋的地老鼠, 在水中可盘旋者称水老鼠。此外霸王鞭、竹节花、金盆捞月、叠落金钱,真是“种类纷繁, 难以悉举”。

  在清代元宵节令人眼花缭乱的花灯中,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灯,技术含量也是比较高的。清朝入主中原后,其冰灯习俗也传入中原。北京当时有能工巧匠制作冰灯,“结冰为器,裁麦苗为人物,华而不侈,朴而不俗,殊可观也”。其中,既有雄伟壮观的大型建筑群,又有玲珑别致的小冰灯。还有古今传奇人物造型栩栩如生,神话雕塑也引人入胜,冰制花卉是千姿百态,动物造型也是惟妙惟肖。清代的冰雕技术已经十分了得。

  历朝历代的工匠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,制作出了一个个新奇精巧的元宵节展品,不仅扮靓了人们的生活,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!


收藏 关闭